簡介:
今晚主角是阿黑極敬重;低調威士忌狂人張杜鵑兄所贈,
我曾不只一次提及該君在本人威士忌道路上重要性,
酒款簡介也勞煩他完成並已張貼在南社內,
請諸君於社團引擎內自行利用關鍵字"光吹"搜尋。

#幸好簡介杜鵑寫完了
#不然由我這話癆仔來寫大概沒幾個人會仔細看
#人生能有真正的朋友真是太好了

目視:
較深的金黃色,酒腳中等粗細,流速快。

聞香:
開瓶後撲鼻而上最強是穀物威士忌給的厚重木質調;
那氣味量大卻零散,雜亂且不太平滑,憑添了些活潑氣氛。

接著是威士忌代表性柑橘、奶油糖、煙燻、淡香草,
一點點清楚的鹹梅味、青皮檸檬酸香、甘蔗渣等,
酒精感以43%來說是多了點。

寫完嗅聞部份靈光一閃回頭看杜鵑的酒款簡介裡
各學部使用桶型所佔比例再對照聞香紀錄,
是忠實呈現沒錯---什麼加的多最後反映的也就多。
#而且確認本人只是慢性鼻竇炎鼻子並沒壞

純飲:
相對於聞香,什麼都有的口感就很調和式,
開始溫潤的麥芽甜中摻雜柑橘芬芳酸香也帶入果酸感。
和酒精刺激同在中段出現的煙燻稍嫌淡薄,有些彆扭,
後段接續上舒服、軟調的木質味,單寧苦澀幾乎沒有。
餘韻給了延伸性佳的奶油香(鼻反饋)和薄荷涼(咽部),
中等長度,酒體中等,酒液順暢易飲,表現令人滿意。

補遺與名詞釋義:
1.光吹誕生自該校產學合作的博士生研究計畫,
發行者(大阪大學)稱成品為"大阪大學原創威士忌",
至於協力的三得利集團...日本國內生產麥芽、穀物威士忌
三間酒廠的素材全都用上了,
故依現今威士忌業界分類,本酒款屬調和式威士忌。

2.由簡介可知,大阪大學內11個學部各自挑選桶型,
依照各學部學生人數佔全校比例使用11桶原酒,
最後裝出1500瓶190ml。

這邊簡單計算一下:
190(容量)x1500(瓶數)/1000=285(公升),
再考慮到實際成品僅以43%裝瓶,
故推測每個學部都只從所屬類型桶藏中挑出一桶,
而且每一桶都能沒用完。

3.11種桶型對身為威士忌愛好者來說應該大多熟悉,
至於哪個學部、由誰,為何挑某種類威士忌的原因?
對沒念過該大學的品飲者們並非重點,
重點應該著重在成品的表現理解。

此處只簡單解釋其中兩款:
理學部挑選的"山崎古樽モルト原酒"和
醫學部挑選的"山崎ミュンヒナー麦芽モルト原酒"。

理學部挑的"Old cask of Yamazaki malt"(英譯)
有兩種可能:
一是山崎酒廠在極早期尚未在意桶型對酒液影響時
灌裝的一般Barrel或是Hogshead,
所以重點擺在"古樽"(老木桶),而非桶型。

一是該歷史悠久的木桶後來又被拿去盛裝新酒陳年
(但我想這個可能性不大)。

醫學部挑的"Yamazaki Munich beer malt"(英譯)
就更易懂了;慕尼黑啤酒桶過桶。

市場上較常見過啤酒桶產品大概是:
Grant's ALE Cask Finish、
以及固定使用老啤酒桶做基礎熟陳,
或在老啤酒桶熟陳後再次換至風味桶過桶
Santis發行的各式酒款。

格蘭定位在平價調和式威士忌,可能因為如此
對過桶用的啤酒木桶沒有過多宣傳與著墨,
僅約略提及"艾爾風格"和"最後使用該木桶過桶3個月"。

至於山蹄士,當時我有詢問代理商,
主力使用德國(畢竟瑞士地理位置就在德國下緣)
某特定啤酒廠汰換下的的老舊木桶,
該木桶的容量固定為200公升。

總結:
1.此酒有年份,但因11桶素材酒齡各自不同,
加上成品有其代表的最終意義,
所以無需依照法規以其中最年輕的酒齡標示桶陳年份。

2.11個學部學生人數比例相加=該校學生總人數(100%),
表示完全沒給三得利調酒師斟酌調整的餘地;
他能做的僅是混和後將原始酒精濃度調降至43%,
故可判斷此酒調和勾兌方式並不嚴謹,
調酒師時日累積經驗技法在此甚至可說全無用武之地。
#能調出這種結果該說走運嗎

3.jpg
            [飲 酒 過 量    有 礙 健 康] 

#2023年開瓶紀錄數字043

arrow
arrow

    黑夜浮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