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講的太多了,拆成兩篇來寫:

2018年分別有集團及酒廠都以"World"為名號推出產品:
三得利的"碧(AO)",還有本文主角"AMAHAGAN"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69100445_3557469170945771_574272844423233536_n.jpg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[飲 酒 過 量    有 礙 健 康]

由酒標上說明可籠統得知
產品組成來自調和酒廠自製的麥芽原酒,
以及購回世界各地的威士忌後裝瓶
(自家產品最多桶陳2年,這樣也標示"Malt Whisky"?
只能說日本現階段法規寬鬆。)。

至於使用哪些國別與酒廠的素材則不得而知,
這樣的產品只能算小酒廠現階段掙扎求生
不停生產消耗資本以外總得有所回收的"不得不"。
與家大業大還可消耗利用多餘資源盈利的Suntory相比
真是極端對比,也頗淒涼。

而"碧"使用了哪些酒廠素材根本不言自明
(粉絲自己會去找集團在世界各地分別持有哪些酒廠)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蒸餾器與酒廠簡要生產資訊如圖:
69369478_3557469357612419_6677234016975847424_n.jpg
葫蘆造型的蒸餾機、細長有弧度的林恩臂,
給人較接近傳統白蘭地蒸餾器的印象,
從初餾與再餾機共用冷凝器就可以知道
規模與產量一定非常小;
若不擴廠,接著大概只有兩條路可走:
要不就是World Malt這條路得一直持續下去
(直到目前發文時已推出Edition No.3:

69163277_3557469494279072_3558910889031630848_o.jpg
)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[飲 酒 過 量    有 礙 健 康]

或者等能推出自有產品時,
將可能開出消費者難以接受的天價。

前者對酒廠名聲無益(需靠外界力量成就自己),
後者容易造成企業無法正常運作的惡性循環
(產品貴→市場不接受→營運成本增加→產品更貴...)。

所謂"Craft"、"精釀"、"手工藝",或許目前正夯,
但流行能不能當飯吃?能撐多久?
員工每個月薪水能不能準時入帳?
市場上同質性產品如此多,如何取得售價與獲利的平衡?
這些都是小型酒廠要面對的,非常嚴峻的課題。

而每當有人問我:「XXX(酒廠名)你知不知道?」
「XXX(產品名)你喝過嗎?覺得好不好?」時,
我總會笑笑要他們再等等。

我的想法是,從產品首發開始,
等在市場銷售能超過10年以上,才能算初步站穩腳步,
品飲人這時候再入場研究都還不遲。

要怎麼撐到10年小成(相較於酒廠算百年事業而言),
這是製造商該面對的問題,不是品飲者的。

喔~當然,如果你是注重話題性,只為了炒作有利可圖,
上面的話可以當我都沒說過。

[待續]

 
arrow
arrow

    黑夜浮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