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:
這歷史悠久,自西元1846年即創立的調和品牌
僅在80/90年代推出過寥寥數款調和麥芽,
而且都集中在12年/15年陳這兩個級距;
12年至少還出過2-3個版本,
15年只差在700ml/40%跟750ml/43%,
瓶型/酒標/包裝都是一樣的。

大約1965~1973年間出生的酒友
應該都見證過今晚主角的輝煌時期;
不只一位酒專老闆曾告訴我,台灣威士忌市場興起不久,
帝王15年就以平實售價和滑順口感取得極高市佔率,
當年應酬用酒範疇的火紅程度並不亞於現今的蘇格登。

開酒專的友人去年底回收兩瓶,
被我看到就順道買一瓶回來開瓶寫文,
剛好銜接下一支打算開的Dewar's 32年。

目視:
偏紅的金黃色,酒腳粗細中等,流速快。

聞香:
一開始是循規蹈矩的香草、奶油跟熟爛的柑橘
(那柑橘味頗勾人),
不過半途有代理商業務拿IB樣本來找我, 
出門到回家杯中殘酒一丟就是一個半小時,
進房再嗅聞,香氣轉化後就滿是梅香和甘草了。

純飲:
酒體輕,調性軟,口感水感而且柔和。

所聞即所飲;仍多是柑橘、香草、奶油味,
木質從中段開始延續到最後,
反向鼻腔嗅覺給了淡淡柚子味,餘韻中等長度。

其它:
1.本人認為與台灣其它知名調和威士忌競品相比,
Dewar's絕對是被嚴重低估的品牌。

於傳統而言: 
這麼說吧~從我喝威士忌開始,
喝過的各年份品項如12/15/18/21/25/27/32等,
無論新版舊版...,從來沒能留下壞印象,
總是易飲,也能在和諧的大前提中保有自我特色。

於創新而言:
它們近期完成一系列8年陳的醇順系列
[分別於波特/水楢/蘭姆/龍舌蘭過桶至少6個月],
無論特色是否得以在成品內彰顯,至少價格也平易近人。

2.談到帝王不得不提它們強調的"二次陳釀法"
[Double Aged],據說是由首位首席調酒師卡麥隆先生
[A. J. Cameron]任內[1890~1928]創造。
二次陳釀說穿了,就是調酒師勾兌調整酒液完成後,
把成品放入橡木桶中多熟陳6個月再取出裝瓶
(我猜這時使用木桶是多次裝填後的老Hogshead,
畢竟此時重點是融合穩定而非增添風味)。

隨著時序流轉,用現代眼光來看,
Married in oak也只能說是稀鬆平常,
因此目前帝王主打技法又更進一步;
變成"Double Double Aged"(四重陳釀),
至於這......就留待下一篇再說啦~

335001944_483748197148288_1087737470924183718_n.jpg
               [飲 酒 過 量    有 礙 健 康]

#2023年開瓶紀錄數字011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黑夜浮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