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XXXX Wood Finish(風味桶):


作為雜談系列,這篇講的不是對現狀的觀察或評論,
而是這一年總結後的經驗談,內容充滿個人惡意的偏見,
我也不特別指名道姓的拿產品名稱來舉例,
信者恆信,不信的也請不要來戰,更重要的是,請不要對號入座。

不知道各位會不會統計自己每年開過多少瓶威士忌?
因為每次酒牆變動時我都習慣拍照,
加上甜寶有記帳的習慣,從2012年開始
我能清楚知道我每年平均開瓶的數量大概在2X-30隻左右。

如前一篇內文提到的;威士忌新興國家與產品越來越多,
市場主流演變由
調和式→單一麥→原酒→單桶→強調換桶技藝的風味桶
[這也是我以為威士忌產品熱賣期能遠較白蘭地長的主因],
SMW並不需要如調和威般要求口感香氣表現的穩定,
只需要虛無縹緲,搞不好連業者自己都不相信的"酒廠精神"
四個字,作為支撐產品線的口號,
在連同酒廠、同年份、同名稱產品都有巨大差異的今日
[有同時喝過Ardbeg L7跟L12的人就懂我在說啥],
現今威士忌風味可說是千變萬化。

回到風味桶的話題;目前市面上的風味桶種類眾多,
但以酒精濃度來區分的話,可以大略分成三大類:
(A)原酒、(B)46%非冷凝過濾、(C)43%[含以下]的產品。

底下開始經驗談;
因最後一種不是論述重點所以先說:

(C)類型的產品標示是風味桶,這個級距強調是兩個固定特色,
風味桶之名即使不是噱頭,也只有錦上添花的作用而已:

1.便宜;幾百元到一千多元出頭是主力價格帶,
與市面一般常見的單一麥威士忌(大色貨)相差無幾。

2.口感必定會勾兌調製成甜口易飲的Type(但不見得有特色)。

這種東西通常是為了
1.市場熱銷;
酒廠想趁勝追擊→原酒庫存不足→調低酒精度→以求擴大市佔。

若依業者的說法,酒精度=錢,
所以調降酒精度→裝瓶量變多→價格相對低廉。
這樣的推論也是合情合理
("便宜"對於抓住愛嚐鮮的潛在客戶,或是保持市佔率非常重要)。

2.,在台灣會鎖定這價格帶威士忌的消費者,
大多是作為一般應酬或日常飲用,八九百到千把塊一瓶,
有年份、又是特殊風味桶,拿出去不失面子、
一個晚上拚掉整隻可能會茫,但荷包也不太痛,
在家每天自飲,一瓶至少也能喝2-4天。

這樣的產品該給你什麼風味? 香氣夠、順口即可,
在外面征戰,要的是口感輕鬆簡單,能杯杯一飲而盡,
讓酒友覺得"你很能喝"、"你很會喝",
省了銀子顧了面子,實在是台灣人的最佳良伴。

啥?你說香氣足夠壓下酒精味又順口易飲這檔事不重要???

那......下次見面我帶紅露金雞酒請你吧!

格蘭傑的坤塔盧本、納塔朵、勒桑塔那些我就都省起來啦~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威士忌 whisky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黑夜浮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