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一、二都是布納哈本18年46.3%新版

(相對於43%咖啡色瓶舊版而言),
即使沒拍到數字也能從酒標上的"XVIII"字樣判斷,
各位可以從中看出瓶底有些微小的差異。

圖一由左而右姑且稱為淺凹[A]、平底[B]、深凹[C]。
圖二則是淺凹[A]與平底[B]的再特寫。

依照瓶身上L?的出廠裝瓶年份編號可以發現,
出廠的時間依序是平底版→淺凹版→深凹版[現行版]。

還有,很可惜手邊沒有拍到平底與深凹版酒瓶正面比較照,
如果手邊兩者都有的朋友很仔細看,可以發現平底版的酒瓶較瘦小。

為什麼會瓶身造型有這樣的不同?

講兩個我聽過可能性很高的原因:
1.統一產品線(酒瓶大小):
一開始布納哈本的瓶子都是平底,
但區分成出口到歐亞市場的700ml[B]
與出口到美洲市場的750ml[C+]兩種,
也就是說,深凹底的瓶子[C],當時其實也是平底[C+]的設計。

後來酒廠覺得要準備[B](700ml平底)與[C+](750ml平底)
兩種大小的瓶子很麻煩[瓶徑不同],就統一瓶子的規格,
只做750ml大小的[C]瓶子;
美洲版要裝750ml? 那就繼續使用平底瓶[C+]。
歐亞洲板要裝700ml? 那就做深凹瓶底[C]的設計,
而瓶底深凹造型所吃掉的瓶子內能裝的容量,就剛好是50ml。

2.做為過桶勾兌區別的差異:
平底版[B]時過的雪莉桶品質較好,
該批雪莉桶用完之後就順便換了酒瓶的版本[C],
作為改款識別用。

反正,單一麥常態品像本來就不追求口感的一致性,
只要裝瓶品能貫徹那混沌又虛無縹緲的酒廠精神即可...

事實上沒有前往酒廠,就很難知道真正的原因。
不過,大多數人應該根本不在乎瓶子改變是為了什麼吧?

10255849_1313331678692876_23589012261130059_n.jpg

26239083_2283946548298046_5331701893992407198_n.jpg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[飲 酒 過 量    有 礙 健 康]

 

arrow
arrow

    黑夜浮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